
知識份子已逐漸在沒落中
1.「知識份子」一詞,已逐漸被Google取代,知識份子的沒落,有跡可循。
2.聯合知識資料庫指出:「知識份子」一詞,1961~70年,出現1100次;71~80年出現1910次;81~90年是高峰,達2590次;之後逐漸下降,近十年出現1019次,近五年每年指出現5、60次。
3.知識份子本身要覺醒、堅持理想,不要光只上電視扭曲是非,以謾罵為能事。
4.知識份子沒落的原因很多,台灣近年藍綠激化,學者也被藍綠化,批判的力道各自解讀,失去了大眾對知識份子的敬重心。
5.學者學派紛繁,門戶甚深,不得志,退而求其次,過著「安居樂業」的教職生涯生活,放棄知識份子的批判角色,只關心自己的論文有無被刊載、引用。
6.過去讀書人,人人清高自持,人格可作為群倫表率,不與利益沾邊,現在學校中卻常以利益掛嘴邊,如「智慧財產權」、「技術移轉民間」等利益相提並論,學術活動帶有利益的色彩,如為文登廣告、置入性行銷等,失去了學者的風骨,自我邊緣化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